
展覽為2021香港科學節活動,由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和香港科學館聯合主辦。
展期:2021年3月19日至4月14日
網上版製作中......將稍後上載到此頁

香港大學圖書館重展
日期: 8/10 - 10/11/2021
地點:香港大學圖書館2樓
前言
今天我們知道,香港有逾5,940種海洋生物、3,300種植物、2,500種飛蛾、550種鳥、240種蝴蝶、190種淡水魚⋯⋯今天我們亦知道,怎樣的溪谷會找到唯一原生的紅色山茶花;怎樣的水邊才能孕育只有指頭大小的樹蛙。還有,當城市不斷增生,野豬走到哪裏去?日落之前,甚麼鳥會站在街燈上頭咕咕叫。
一切由1816年,一位名叫克拉克·亞卑路的外科醫生,踏足港島並記下他所見到的第一棵蕨、第一株花開始。那後,博物學家持續在這裏搜尋、觀察、記錄、分類、命名他們遇見的每樣自然之物。然後鑽研,牠與它與香港山林物候、與我們的關係。
我們今天所知的每個數字、每項發現,背後都有博物學家孜孜不倦的身影。他們有的以科學為志業,亦有不少以博物為志趣。我們愈追尋愈發現,那些各有專職的「業餘博物學家」,對香港生態研究的貢獻是如何舉足輕重。
是次由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策劃,首個以香港業餘博物學家為題的展覽,就是為了將那些被遺忘的身影,和屬於他們的香港往事,呈現大家眼前。透過他們的故事,我們可從中疏理香港生態研究進程,一窺香港自然的絢麗秘密。展覽最後,我們特別介紹21位當代業餘博物學家,他們同樣抱着好奇心,以及對自然的熱愛,或跟隨前人腳步,或以前人未敢想像的方式,去繼續發掘、了解、保育香港大自然。
承先啓後,他們與我們,每個人其實都是一道橋。
【博物學】
研究自然界各種事物的學科。
研究動物、植物、礦物等學科的總稱。
【博物學家】
在博物領域探索實踐的專家。
【業餘博物學家】
非專職科學或未曾受正式訓練,但在博物領域探索實踐的人。
展品一覽
五大章節;28位業餘博物學家的故事;逾百件展品
展覽團隊
策展:鄭頌賢、陳燕瑜
項目統籌:陳燕瑜
首席研究員:杜文信、曹駿思
研究員:余昱昀*、陳曉彤、梁凱揚*、馬安淇*、楊洛*、張錚*
人物採訪:王天樂*
影片拍攝及剪輯:林希信、陳祉霖*
資料整理:陳祉霖*、周子熙*、朱偉基、杜振南、盧碧玲
插畫:關珮詠
插圖編輯:關芷欣
翻譯:岑俊逸*、黃然
展覽設計:KaCaMa Design Lab
*香港大學實習生
媒體報導
點擊圖片閱讀全文
鳴謝
展覽部分內容源自2020年於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展出的同名展覽,該展覽由客席策展人、香港大學講師杜文信先生與中心共同策劃,特此鳴謝杜文信先生為是次展覽奠定基礎。
特別鳴謝環境保護署與香港大學支持展覽策劃和製作。
是次誠蒙下列專家、被訪者,以及相關機構提供研究資料與寶貴意見,並借出展覽藏品。中心向他們致以衷心感謝。
(排名不分先後)
漁農自然護理署 與 徐咏之女士
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經濟植物博物館 與 Mark Nesbitt教授
生命恩泉( 加拿大) 與 陳智君女士
香港藝術館 與 麥詠雯女士、楊晉宜女士
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與 薄安哲先生、上官達博士、紀仕勳博士、張金龍博士
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附屬藝術圖書館 與 Julia Buckley女士、Katherine Harrington女士、Trishya Long女士
聖類斯中學 與 陳駿傑先生及一眾舊生
香港大學許士芬地質博物館 與 河北塔博士、張敏青博士
台灣蓪草文化藝術工作室 與 張秀美女士
香港大學圖書館 與 周貞德女士、陳桂英女士、鄭世福先生
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與 馬德松先生
中華書局、香港蝙蝠資訊站、香港植物標本室、香港濕地公園、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、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
卡倫·白理桃女士、隈·白理桃先生、周錦超博士 、克力柏博士、戴偉思教授 、范發迪教授、管納德博士、侯智恒博士、劉惠寧博士、梁裕明先生、韋庚武先生、蕭麗萍女士、宋亦希博士 、Alicia Weisberg-Roberts博士、Jason Wordie先生
Christophe Barthélemy先生、陳佳瑋先生、張顥霖小朋友、張詠渝女士、趙曉彤女士、招浩懷先生、左力丰女士、朱劍虹先生、Robert Ferguson先生、Adam Francis先生、葉曉文女士、關朗曦先生、郭景麟先生、林超英先生、林潔宜女士、劉耀均先生、羅秀雯女士、李健文先生、凌展騰先生、劉克襄先生、戴亞香女士、易琪女士
最後,感激所有為着了解、保育自然而付出血汗心力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