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
心
的
話
2018年,中心十歲,首次舉辦「感知自然」項目,透過出版和展覽,從人文、社會、建築、自然史和動植物學等角度,以文字、繪畫、攝影、雕塑等創作,描繪人與自然的休戚與共。
5年過去,中心踏入15周年,亦是一個階段的終結。5年前我們以中心為起點,走遍西半山漫遊;今次由山上回到中心,放眼四周,圍抱着我們的,是一棵一棵的樹。與中心一起抵住颶風山竹吹襲的南洋杉和細葉榕、冬日開花的鴨腳木、讓果子狸飽餐的青果榕;還有身後山間靜默的紅膠木、隨風閃爍起舞的白楸。它們藏着多少秘密多少故事?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好奇心與想像力,會從它們身上感知到甚麼嗎?
於是展覽就以「Treeology」為題,在早前透過公開徵集,選出以「塌樹」為靈感的展覽提案,並經數月沉澱,以「 一樹無聲」之名,呈現大家眼前。一樹無聲,是死亡奪去了它的聲音?是我們沒聽懂?還是聲音之外,本該有另一種感知方式?
中心衷心感謝所有曾參與公開徵集的朋友、是次策展團隊島仔藝術與參展藝術家,以及Eddie The Studios的展覽設計製作團隊。還有在過去15年間,所有曾與我們在樹下、山間和都市,同行遊歷過的大小朋友。
感激中心裏外,龍虎山中的一草一木,和一眾動物鄰居。謝謝你們,讓龍虎山成為如斯充滿生命力與可能性,和美好的所在。
策
展
人
語
While there are trees, there is life.
— A Moment of Innocence
在樹的生命中,我們看見甚麼?
人們一方面修剪、移栽、改造、砍伐樹木,改變樹的外在形態為己所用;另一方面藉着對樹的觀察、記錄、實驗、想像,書寫社會及直視內在世界。香港是個高度人工化的城市,很容易忽視樹木的存在,只有當颱風塌樹,又或發生石牆樹遭砍伐等事件,樹木的生死才會引起公眾關注。
樹林提供生境和養份,孕育多樣的物種,形成一個環環相扣、缺一不可的生態系統。是以樹木的死亡並非終結,而是回歸自然的循環。樹木塌下,可以成材,作為建築和工具等原料,以另一種形式繼續陪伴人類的生活日常。一歲一枯榮,樹的意象化和擬人化,讓人對生死有更廣闊的思考,觸動物哀,為參與是次展覽的藝術家提供創作養份。
展品皆圍繞真實的塌樹而創作,以一棵塌樹的不同部分為靈感,在中心裏外,重塑塌樹現場。展覽藉着多感官體驗,邀請觀眾經歷一段屬於樹木,也屬於個人生命的旅程,於內心種下感知自然的種子。
有時,當樹塌下,我們反而看到更多。

展場概覽
展場平面圖

1/《塌樹之味》-蔡少華
只有風暴過後散落一地的枝葉,才能讓人嗅到,並提醒我們,我們共渡過許多寒暑。
2/《萌櫱》-林昆佑
有多少「萌櫱」,在塌樹之間。
3/《原點‧循環》-陳柏強
沒錯,我們都只是大自然的一部份。
4/《樹木的解剖課》-朱韋匡
一種生命的改變,原來會蛻變成另一種生命。
5/《浮遊幻肢》-蘇嘉慧
當肢體與樹木本體剝離,是得到自由,還是無奈的流離浪蕩?
6/《樹囈》-陳偉森 x 黃婷
這些聲音雖然微小,卻印證樹木每刻流動的脈搏。
7/《遊枝散策》-周小某
期待下一段命運萌芽